全球风险格局生变 日内瓦报告建言保险“新常态”
來源:finance.sina.com.cn
全球风险格局已被还在海外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悄然改变…
“客户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保险公司还是按照老步子在‘走’;问题是这条老路可能很难走下去。”一位险企负责人林道培(化名)感叹道。
他举例说,目前传统保险营销模式下,保险公司会越来越难以增员(招聘代理人),而保险需求就在那,却无法与目标客户对接。另外,一些保险机构甚至惜售重疾险,“价格”已经打得无利可图;现在销售的大多是终身寿险,它基本就是长险短做,靠着中间退保来解决投资收益问题。“这个行业可能已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去了。”
林道培所言不仅是一种表象?行至2021年中的资本市场对保险股似乎也心存顾虑:其涨幅近期在全行业排名中几乎垫底。究其深层次原因,保险业生态到底怎么了?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7月2日,上证指数、创业板指分别报收3518.76,保险及其他板块涨幅为-0.89%,资金净流出23.31亿元。相比较近5日均值,资金出逃明显,且指数走弱。
不过,某国际保险巨头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表示,老龄化进程加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还是非常看好中国的寿险业与寿险市场。
一份日内瓦保险协会最新报告预计,世界将向疫情大流行后的“新常态”过渡。许多已经发生的趋势被COVID-19所放大,并预判一系列持久的影响也将从根本上改变风险格局和保险公司的运营环境。
一
“从业几十年,感觉保险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艰难过…”林道培颇为嘘唏。他用四点总结当下国内的保险业态:
A,行业整体陷入困境,没有目标位置没有方向感;B,产品管理卡得太严;C,缺乏创新空间,已无法再去做任何类互联网创新;D,严监管方式有待商榷。
在林道培看来,目前多重压力叠加在一起,保险公司就很难受。他暗示,最大的问题或是保险公司出现亏损风险,因为盈利空间太小;似乎现在不少业绩基本都在靠调节准备金来释放一些利润;然后,要么就是靠投资(所谓靠天吃饭),一旦年头投资行情不好,整个行业就比较麻烦。
“现在不管如何变革,险企生存前提是需要资本的支持;”林道培说,“否则,经营困难的保险公司会面临偿付能力不足之忧。如果通过再保方式来解决偿付能力——又相当于‘卖血’过日子;这肯定不行;而企业活不下去的话,资本又进不来(融资难)”。
不经意间,行业经营的生态环境已变;但这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
日内瓦保险协会副秘书长兼研究与前瞻性探讨主管Kai-Uwe Schanz认为,加速的数字化进程、“大政府”、向可持续性的转型以及向远程办公的转变,按此顺序,可能对保险公司以及其在疫情后世界中的角色产生显著影响。
“加速的数字化进程”来看,Kai-Uwe Schanz分析,这场大流行加速并推动了数字化进程,并将加速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为保险公司及其客户提供了新的机会,但也带来了与战略业务目标相关的风险。
“大政府”而言,Kai-Uwe Schanz认为,各国政府在新冠危机期间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临时性和非常规的紧急刺激措施很可能会长期存在。
但这些方案可能会对保险需求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们助长了这样一种看法,即在发生真正灾难性的大流行病时,政府会进行干预并提供灾难救助。为了缓解快速增长的主权债务,各国政府可能会倾向于容忍较高的通胀水平,这将对保险公司现有保单的未来索赔成本、损失准备金的充足程度以及对长期人寿保险的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以“韧性和可持续性为中心”方面,报告指出,这次新冠疫情还暴露了影响人们生计、生命和健康的保障缺口。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意味着一个重要的机会,可以通过解决社会面临的三大可保风险(自然灾害、过早死亡和医疗卫生方面的灾难性开支)的保障缺口来培育抗压韧性。
“工作的远程特性”来说,报告指出,许多公司正在实施向远程办公的转变。这对公司在各个领域的风险敞口都有影响,并要求对现有的保险覆盖范围进行修订。这一转变预计将重塑城市化的进程,在仅仅是经济活动聚集的城市和人们选择居住的真正智能城市之间会出现更大的分化。我们还可能面临在一段较长时期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二
此时,全球保险客户的需求如何?不妨听听他们的声音。
旨在检验案头研究和访谈中提出的假设,日内瓦保险协会研究人员委托有关方面对全球8个国家(巴西、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的7,200名零售和800名小型商业保险购买者进行了调查。对此,日内瓦报告发现:
其一,超过50%的零售和商业受访者认为,远程办公数字化转型和社会不平等加剧是最可能在疫情后持续下去的趋势。超过三分之一的小企业主预计,供应链将转向更多的本土供应商。
其次,近三分之二的零售客户更担心长期住院治疗和失去收入或财富的风险。对于小企业主来说,员工的强制性停工、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和不得不关闭则是在疫情后最令人关切的问题。
再者,超过40%的零售客户认为 健康和人寿保险在疫情大流行后更为重要,但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打算购买(额外的)保险。超过50%的小企业主更重视营业中断(BI,BusinessInterruption)、团体人寿和健康以及责任保险;但只有略多于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打算购买(额外的)保险。“其它优先事项”(例如保险为非首要议题)被认为是不购买(额外)保险的主因,尽管他们现在其实更看重它。
其四,零售和小型商业客户希望有更全面的保单来覆盖未来的未知干扰,更清晰和更简单的保单措辞,以及更多的防范服务。更具体地说,小企业主期望范围更广泛的营业中断保单。
最后,在与保险公司有至少一次互动的零售和商业受访者中,近90%的人都表示在疫情期间与保险公司有过正面的合作体验。这预示着保险公司在满足客户疫情后的风险管理和保障需求方面被认为是一个称职和可靠的合作伙伴。
三
如此,对全球保险业而言,有哪些长期战略性影响?日内瓦保险协会根据案头研究、访谈和调查结果,确定了支撑保险在大流行后风险格局中作用的五个关键主题。
它们分别是:“缩小保障缺口”、“关注可持续性”、“向更加以客户为导向的业务模式过渡”、“数字化加速进程”、“更加简洁明了和更具易获得性的保险合同”。
具体而言,报告指出,COVID-19疫情显示了现代生活的脆弱性。这将转化为更高的风险意识和对现有保障缺口的认识,从而增加对风险覆盖的需求。
Kai-Uwe Schanz解释,这可能与公共和私营部门对金融排斥等问题的更高期望相伴而生。因此,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保险公司都应该在缩小保障缺口方面加倍努力。提高风险意识可以为促进风险解决方案提供肥沃的土壤。在疫情之后,这些解决方案在人们和企业心目中的地位会更高——人们经常发现,缺乏优先次序是考虑保险的一个主要障碍。然而,要想在缩小保障缺口方面取得进展,还需要保险公司采取行动:它们需要成功地简化其提供的产品。此外,保险公司必须抓住加速的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开发出更多可负担得起、更易于获得、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报告称,这场大流行也加强了企业和社会对可持续性的关注,为保险公司创造了新的机会。
Kai-Uwe Schanz表示,鉴于大流行病造成的巨大的社会不平衡,保险公司在未来将不得不更多地关注ESG [即环境 (Environment)、社会 (Social)、 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的社会层面。概括而言,这场疫情大流行促使人们重新评估社会契约,即个人、雇主和国家之间的风险划分。这可能预示着福利制度以及私营部门保险业对此的补充作用的新篇章。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Kai-Uwe Schanz坦言,这个趋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整个社会对复原力和可持续性的价值有了更高的认识。这应该有助于作为复原力提供者和ESG目标推动者的保险公司,更有力地展现其企业宗旨,即它们存在的核心理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大流行期间,政府在汇集和承保风险方面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私营保险部门无力承保的风险。
“这场大流行向世人展示了政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平抑冲击。如果社会不平等和再分配仍然是政治议程上的首要问题,保险公司将需要与‘大政府’进行更积极的对话,讨论它们如何能够为似乎是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做出贡献,例如通过缓解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市场外来者群体的脆弱性,因为这次疫情大流行令人震惊地暴露出他们缺乏工作和收入的保障。”Kai-Uwe Schanz认为。
而对脆弱性的意识增强导致了关注度的提高。报告称,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种转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以将以支付索赔和保障金为前提的传统业务模式扩展到更广泛和更有吸引力的客户主张如防范服务,这得益于传感器和智能设备使用的不断增加以及预计推出的5G技术。
Kai-Uwe Schanz表示,保险公司可以利用技术,加快向更加以客户为导向的业务模式过渡,以适应疫情大流行后的风险格局。为此,需要加强物联网知识以及对其转化为保险防范服务的理解。应将数据驱动和基于技术的防范服务的开发视为一种本身的业务转型,而非一个孤立的项目。需要认识到防范服务的经济性不同于以支付为导向的模式,其在商业上的可行性也各异。
一位资深保险代理人对此不无感慨,他告诉经济观察网,“如何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是个难题!哪家保险公司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了?其反问:机构所有从上至下的考核有具体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指标吗?长期的单一利润导向使得发展方向偏离。
以某家龙头险企为例,其发展初期很阳光,创业时期严格要求领导为基层服务,内部二线为一线服务,一线为客户服务;客户第一、服务第一甚至写进歌词中。公司整体朝气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但现在的改版司歌歌词中已没有这些了。
“以往的正确做法早已被各层级的利润第一、业绩第一考核取代了。思想偏了,队伍乱了。应当说是重大的教训。”该代理人说。
还有一位险企负责人对此不无懊悔,他说,行业惯性、人才结构等诸多变量裹挟下,任何变革都是痛苦复杂而漫长的;传统个险上,我也是犯错人之一。
而数字化加速进程来看,报告认为,对保险行业来说,拥抱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可能是一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事情。由于COVID-19,保险公司的工作方式、核心流程的组织方式以及与客户的互动方式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大流行带来的数字化加速进程是保险公司在IT领域、产品格局、业务流程和客户互动方面实现更快、更大规模和更加简洁的一个重要机遇。那些在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实现价值链数字化、提高生产效率、削减成本和个性化客户互动方面取得成功的公司将成为赢家。
不管怎样,报告认为,COVID-19疫情已经表明,全球性大流行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具备可保性。对于某些风险,在保险公司能够承保的范围与客户和社会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差距。为了避免错误预期,保险合同必须更加简洁明了和更具易获得性,以便客户明确地了解风险的承保范围。这就要求保险人清楚地传达他们的承诺并言而有信。
现在,保险业从产品、业务流程、营销模式、行业资源、商业模式,包括保险合同,甚至监管与市场的关系,可能都需要数字化专业性重塑。专家指出,行业数字化分为五个级别:信息化增强、场景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数据资产化、数字化变革等。
抛弃什么,坚守什么,变与不变中,保不保险谁说了算?在世界向疫情大流行后的“新常态”过渡中,保险另类“新常态”亦不期而至。